不同球队的数据对比/欧冠决赛直播哪里看/韩国足协杯/朱拉伊

文章內容  

解讀國務院樓市調控新政:四管齊下 再出重拳

2010-4-18
 

新華網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 杜宇)一季度飛漲的房價,不僅刺痛購房者的神經,也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視。更為嚴格的信貸稅收政策、 增加住房有效供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加強市場監管……中央政府四管齊下,再出重拳,彰顯遏制高房價,切實解決城鎮居民住房問題的決心。

更為嚴格有力的信貸稅收政策

國務院常務會議認為,近期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與投機性購房需求大量增加有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廖英敏說:“投機性需求是這一輪房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比如媒體曝光的一些城市出現的日光盤’現象,就是例證。一方面是房價上漲,一方面是通貨膨脹預期增強,使得人們看好投資房地產的收益。”

為了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實行更為嚴格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提高貸款購買住房的首付款比例和貸款利率。

對購買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貸款利率不得低于基準利率的1.1倍;對貸款購買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另外,還準許地方政府根據實際,在一定時期內采取臨時性措施,嚴格限制各種名目的炒房和投機性購房。

2008年四季度以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地方和銀行普遍減弱了政策執行力度,一些地方二套及二套以上購房貸款首付低于40%,利率也有所降低,出現了投機客以極低借貸成本貸款購買多套房進行投機的行為,助推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

針對這種情況,今年1月初,《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中,就曾要求“二套房貸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貸款利率嚴格按照風險定價。”

廖英敏說:“與今年1月份政府出臺的政策相比,現有政策力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導個人住房消費、調節個人房產收益的有關稅收政策。

目前,社會各界對住房保有環節征稅的呼聲不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朱中一說:“在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我建議擴大房產稅的征收范圍,實行對個人征收,有助于盤活存量,增加住房供給。”

增加住房有效供給

業內人士認為,部分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與市場有效供應不足有關。朱中一說:“從供求關系看,與巨大的住房需求相比,一些城市商品房可售面積并不多。因此一定要增加有效供應。”

增加有效供應,首先要增加土地供應。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供應總量,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賃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房供應。依法加快處置閑置房地產用地,對收回的閑置土地,優先安排用于普通住房建設。

近來部分城市頻出的“地王”,已經引起社會各界對“價高者得”的土地出讓方式進行反思。對于完善土地招拍掛制度,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探索“綜合評標”、“一次競價”、“雙向競價”等土地出讓方式。

朱中一說:“穩定土地供應是穩定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前提。土地招拍掛制度要完善,對普通商品房用地,一般應在基準地價、標定地價基礎上作適當浮動,防止過高地價提升房價。”

加快保障房建設

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各級地方政府要切實落實土地供應、資金投入和稅費優惠政策,確保完成2010年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280萬套的工作任務。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是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今年供應要比去年明顯增加。”

事實上,一些城市已經行動起來,如重慶市已開工建設2個片區的公共租賃房,今年底將向社會投放20萬平方米公共租賃房。鄭州市政府近日就《鄭州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面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

房價上漲過快,有龐大市場需求支撐的因素,背后是中低收入群眾的基本居住需求得不到滿足。專家認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使中低收入群眾有房可買、可租,才能平衡供求關系,削弱房價上漲的基礎。

加強市場監管

整頓房地產市場秩序是近年來樓市調控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捂盤惜售屢禁不止,囤地行為視而不見,沒取得預售許可證的樓盤公然銷售等現象并未得到根治。

為此,在市場監管方面,中央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對存在對存在捂盤惜售、土地閑置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限制新購置土地,暫停批準上市、再融資和重大資產重組,商業銀行不得發放新開發項目貸款。

此外,還要求對囤積房源、哄抬房價等行為加大曝光和處罰力度,性質惡劣的依法取消房地產市場經營資格,對違法違規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北京居民李勇說:“要想解決這些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就必須出狠招,讓違規企業付出巨大代價。另外,希望政府提出的完善房地產市場信息披露制度能落到實處,讓百姓對房地產市場有一個穩定的心理預期。”

 

打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