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壟斷肥料漲價吃掉了農資補貼的一半
央視《經濟半小時》報道說,糧價稍漲,農民實際收入卻降了,因為成本,主要是肥價漲得更厲害。但賣肥的與生產肥的毛利率并沒有增加,大幅提高了毛利率的是原料供應商,主要是兩家壟斷性質的鉀肥供應商,中化集團與中國農資集團。國際鉀肥出口到中國港口的到岸價是1800~1900元/噸,而這兩家壟斷進口權的企業(yè)向國內化肥銷售商的批發(fā)價接近4000元/噸,差價近2000元,按庫存鉀肥500萬噸計算,毛利潤近100億元。據政協委員武四海計算,今年中央財政將新增206億元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用以緩解農資價格變動對農民種糧的影響,而這兩家壟斷國企業(yè),單單通過鉀肥漲價,就吃掉了其中百分之五六十。
一些網友將此歸咎于買辦,在民族主義情緒膨脹之際,這樣歸咎極富有煽動性。因為中化肥是香港上市公司,國際鉀肥談判聯盟的領頭羊——加拿大PCS公司持有該公司20%的股份,PCS的化肥銷售高級副總裁目前是中化化肥控股的非執(zhí)行董事。但實際上,在2007年,鉀肥對外聯合談判非常成功,國外企業(yè)漲價只有5美元,至少可以說明人家沒有利用非執(zhí)行董事的身份,對中國企業(yè)強買強賣,暴利,基本與買辦無關。
真正與暴利有關的,只可能是壟斷。壟斷是暴利之源,已經壟斷了,當然是壟斷者想以怎樣的價格賣,就能夠以怎樣的價格賣出去。
而且,在中國,壟斷產品之所以價格高昂,往往還不是因為暴利需要,而只是因為自身成本居高不下所致。中國的壟斷,基本不表現為市場壟斷,而是表現為行政壟斷,如中化集團這樣的企業(yè),并非嚴格的市場主體,而是行政主體,是在行政權力滲入市場后形成的特殊利益集團,決定了它的日常營運必然笨重、沒有效率,甚至是揮霍式的,這一種整體上的揮霍經營方式所造成的成本畸高,遠遠勝過少部分人的貪污攫取。
如我以前工作的棉花公司,在實行國家壟斷經營的日子里,以商業(yè)眼光來衡量,幾乎相當于在地下撿錢,但依然虧損著。不是哪一個地方的棉花公司虧,而是全國的棉花公司一起虧。一個短工在干活、兩個臨時工看著還有三個正式工躺著,所有人都一起想辦法怠工,想著怎樣幫公司多花點兒錢,花完了最好還能在口袋里裝點兒,職位越高、實際權力越大越能多裝點兒。以正常商業(yè)標準來計算的利潤,是不能用來衡量行政壟斷企業(yè)的,無論毛利率多高,落在行政壟斷企業(yè)手里,都未必夠維持營運。
將這樣一些企業(yè)上市,乃至拿到大陸以外上市,也不能促進其日常營運效率提高。因為壟斷國企,即便在上市以后也必然是一股獨大,而且其日常營運依托行政權力展開,在極其缺乏權力約束機制的情況下,寄望于遠在天邊的市場機制來制約行政權力近乎于天真,除了給予投資者豐厚回報以外,絕無可能促進上市企業(yè)的營運效率。而豐厚回報,必然又成為極不合理的高營運成本的新的組成部分,導致產品價格上揚。
選擇壟斷,就已經選擇了失血。一切調控、管理措施都必然失敗,調控、管理的結果,不是額外給這些壟斷國企財政紅包就已經是萬幸。
棉花收購加工市場開放了,公眾沒有因此沒有衣服穿、沒有被子蓋;糧食收購加工市場也開放了,公眾也沒有因此而沒飯吃。要么,就徹底廢除行政壟斷緩解通脹壓力、刺激經濟發(fā)展;要么,就眼看著被壟斷者繼續(xù)失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