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清最近很忙,每天,他都會接到幾個電話,無一例外都是問他要工人。“我手里現在也沒人,現在到處都缺人。”他對著電話重復的一直是這句話。
作為金堂縣勞動保障局駐粵就業社保服務站的站長,李興清見證了這個服務站數年間的職能轉變:從最初為工人聯系工作,到現在的勞動維權,回鄉農民工社保轉接等。
當然,服務站目前主要的職能則是:向在外地務工的四川農民工宣傳金堂,希望他們能回家鄉就業創業。“以前農民工像根草,現在像塊寶啊。”他感慨說。
A 一本失業登記冊
在這里沒有農民工會失業
廣東東莞市東城中路,金堂縣勞動保障局駐粵就業社保服務站辦公室,李興清翻開唯一的一本失業登記冊,上面一片空白。
“在這里,幾乎沒有農民工會失業,企業搶人都來不及。”他說。去年7月1日,就業服務站成立以來,他就做了這本登記冊,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登記過。
在服務站設立之前,金堂縣在東莞也派有專人,負責農民工的工作聯系,就業保障等。李興清的電腦里,存有數百家當地企業管理人員的聯系方式,他回憶起幾年前的工作內容:“向各個廠派發名片,廠家一旦有用人需求,我們就將這些信息傳達給需要找工作的農民工。讓來東莞務工的家鄉人,盡快找到工作。”
形勢在短時間內發生了變化。“現在,一般都是廠家主動聯系我們,向我們要人。”李興清翻看著手機說,幾乎每天都有幾個電話打過來,希望服務站能為其提供工人。“一張口就要幾百人的廠,不在少數。”
在西部經濟迅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就業服務站的工作職能開始向另一方轉變:宣傳家鄉,希望在東莞的金堂籍工人回鄉就業創業。
B 一句表達意愿的話
農民工回鄉就業、回鄉創業
李興清的工作需要經常和在東莞務工的農民工接觸,他需要了解目前在粵的農民工面臨怎樣的問題,并盡力為其解決。
在多次與農民工的接觸中,李興清都提到了同一個話題:回鄉就業、回鄉創業。
這種意圖的表達是隱晦的。“肯定不能當著東莞企業的面提,都是熟人。你把人都叫回去了,他們廠怎么開工?”他說。
當與工人單獨相處時,李興清會向他們宣傳家鄉就業的優勢,告訴他們縣里招商引資的一些優惠政策。一些回鄉就業或創業的成功典型也被他多次提起。“現在金堂發展迅速,好多有經驗有技術的人回去都當老板了。”他說。
李興清也會竭力解決回鄉就業創業工人的后顧之憂。“比如工人在東莞上班,廠里給他買了社保。他回去就業后,我們會幫助他把社保轉接工作做好。”
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工人的待遇也不斷提高,這讓李興清在向工人宣傳時有了底氣。“在外面打工,一個月就多拿兩三百塊,消費還高,不如就在家鄉打工,還能夠照顧家里。”
李興清說,現在他不僅希望金堂籍的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只要是他遇到的在外地的四川籍農民工,他也會努力勸其回鄉。“家鄉都發展起來了,還跑那么遠打工干什么啊?”
C 一個專題形象廣告
在外務工人員政府邀請回鄉建設
在吸引外地務工人員回鄉就業創業上,政府也做了諸多工作。
2010年12月6日,金堂縣在東莞日報上,做了整版的金堂專題形象廣告。這篇名為《天府山水田園城市——金堂》的專題文章,介紹了金堂近年來經濟發展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還介紹了金堂縣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優惠條件,除了專門興建外出務工人員回鄉集中創業居住區外,對在“回鄉創業示范區”從事個體經營、興辦企業的業主,在資金、稅收等方面均給予優惠和扶持。
“說得很明白了,就是希望在外地務工的金堂人回來工作。”李興清說,當時刊登這個專題文章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招商引資,另一個是吸引外地務工人員回家鄉。
去年12月,李興清陪同金堂縣委縣政府的相關領導,一起去看望在東莞的務工人員。李興清向見到的每一位農民工發了一封信,這封由縣委縣政府名義發出的信,熱情地邀請在外務工人員回家鄉建設。
李興清將這種努力稱為“雙管齊下”。“我在東莞宣傳金堂,希望在外務工人員回去建設家鄉;后方政府也積極創造條件,歡迎返鄉建設人員。”
D 一萬多人的統計數字
近半金堂籍工人已返鄉就業
東莞厚街素有“小金堂”之稱,有資料顯示,在厚街務工的金堂人,超過3萬。
但在李興清看來,這個數據已經不符合現狀了。他的電腦里有在厚街務工的金堂籍工人的統計數字。這份不完全的統計顯示,有4000多名金堂人仍在厚街。“這個數據尚未統計完全,但我估計,在厚街的金堂務工人員,應該在一萬多人的樣子。”
李興清說,最近兩年,許多在外務工人員重回家鄉。“最近兩年,在東莞務工的金堂人,大約有40%以上回到家鄉就業或創業。今年春節的數據尚無法統計,許多工人習慣在過完元宵節后回來工作,但目前來看,春節后選擇留在家鄉的人,依然不在少數。”
“農民工最實際,哪兒賺錢就留哪兒。”李興清算了一筆賬,在東莞,一名鞋廠普工的待遇約為1800-2500元,而如果在四川,鞋廠普工也能拿到1500-1800元。“工資雖然要少幾百元,但離家更近,消費也更低,能存下來的錢差不多。”
下午,李興清又接到東莞一家工廠的要人電話。“我手頭上也沒有,現在到處都缺人。”他無奈地回答。
掛斷電話,他感嘆道:“以前農民工像根草,現在真是個寶啊。”
□對話金堂縣駐粵服務站辦公室李興清
對農民工吸引力來自家鄉經濟發展
記者:服務站從最初的給東莞企業介紹農民工,到現在希望農民工回鄉發展,你認為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李興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鄉經濟的發展是關鍵性的。如果家鄉經濟沒有發展,農民工回去賺不了錢,我們即使說破嘴,他們也不會回去的。另外,相關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完善也是一定的原因。現在農民工回去發展,勞動權益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社保一應齊全。
記者:你所接觸的金堂籍農民工中,愿意回家鄉發展的多,還是愿意留在東莞的多?
李興清:這兩年愿意回家鄉發展的更多。很多人有回鄉的意愿,但仍然留在東莞。這是因為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在積累資金,而一些人在等待更好的時機,還有一些人可能在等待家鄉能出臺更加優惠的政策。另外,也有一些務工者,由于在東莞生活了很多年,形成了固定的人際圈子,熟了,不愿意走。
□東莞直擊
等了一天,才招到一個工人
昨日下午,東莞厚街鎮三和人才市場。門外的空地上,各類企業的招工信息鋪天蓋地。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前來尋找工作的人卻寥寥無幾。整個人才市場顯得冷冷清清,僅有幾名年輕人不時在大廳走動,查看最新的招工信息,但都是看的多,問的少。
從用工需求來看,鞋廠、電子廠、玩具廠的普工需求很大,一次性缺口在數十甚至數百的企業不在少數。
市場安置專員黎偉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場景,他認為,用工荒在元宵節后會得到緩解。“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很多務工者還沒返回。過了元宵節,這種情況要好得多。”
在前日厚街的鞋業專場招聘會上,眾多企業共推出約1萬個空缺崗位,但前來應聘者卻僅有3000余人。
為了吸引求職者,許多企業都直接將工資待遇醒目地標記在招聘海報上,一家鞋廠招聘人員用毛筆在紅色的海報上,寫上大大的“計件,每小時6元,包吃住”,但收效甚微。
“等了一天,才招到一個工人。”這名招聘人員搓著手說。
□專家訪談
當前“用工荒”很像30年前的香港
據廣州日報報道,隨著富士康等企業大舉內遷成都、鄭州、武漢等地,四川等地開始與珠三角搶工,珠三角“用工荒”現象加劇。廣州市社科院副院長劉江華接受記者專訪時稱,當前珠三角的情況,很像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的翻版。
劉江華說,“用工荒”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質上是工資水平的問題。當前珠三角的情況,很像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的翻版。當時,這些加工產業在香港已沒有盈利空間,正好趕上內地改革開放,香港的加工產業于是紛紛內遷珠三角。現在珠三角的這些鞋廠、制衣廠、電子廠等傳統加工企業要么轉移到內地或越南去,要么自行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