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球队的数据对比/欧冠决赛直播哪里看/韩国足协杯/朱拉伊

文化沖突語境下的青少年犯罪解讀‎
2010-11-15


        繼兩個星期前白沙樂怡度假村(Downtown East)青少年殺人事件之后,武吉班讓一帶又發生了一起青少年集體持械傷人的暴力事件,七人被砍。連續兩起事件,在平靜的新加坡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我們的社會到底發生了什么問題?以筆者之見,犯罪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附帶的一個副產品,任何一個社會,無論多么文明、多么安全,都會有犯罪現象的出現。社會大眾在震驚之余,倒也不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在此筆者嘗試從文化沖突的角度,對青少年犯罪進行一番解讀。文化沖突這一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索爾斯坦·塞林(Thorsten Sellin)在他的著作《文化沖突與犯罪》一書中提出來的。他認為“文化沖突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規范文化的接觸、碰撞而產生的文化對抗現象”,其本質是價值觀的沖突。

  青少年社群雖然與成人社群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同屬一個大的文化背景,但是,青少年文化與成人社會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在兩者發生接觸時,沖突就不可避免產生了。

  青少年從中學畢業,踏入社會或進入兵營這個半社會,在經歷自身被社會化、成人化過程的同時,也在經歷生活方式的變遷、交際圈的變遷、思維方式的變遷。這一時期就是青少年文化與成人文化接觸的階段,與單純的學生文化相比,社會文化紛繁復雜,既包含著美好,也包含了丑陋。這一時期,父母的管束監督已經弱化,老師的耳提面命也已消失,所有的一切只能憑內心的自律,在從他律到自律這個過渡路途上,一些青少年容易迷失方向。

  同時,社會文化中包含的極度高壓的競爭也與學生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學生文化盡管也包含競爭,但并不直接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學校的各種壓力并不直接轉化為生活壓力,且學生對學校有一定的歸屬感。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會緩解學生的各種壓力。而成人社會則以激烈競爭決定人的生活,這就讓不少青少年在離開原來單純的生活學習環境后,面臨這種新選擇時顯得茫然,導致對社會缺少歸屬感;而這時屬于同一亞文化背景的朋友,就會彌補這種缺憾,形成朋友群,這樣的朋友群極易出現行為的失范和出軌。

主流文化與亞文化沖突

  由于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教育,是一個漸入人心、慢熱的過程,而青少年又對主流教育擁有本能的排斥,這樣就使主流教育常常事倍功半。與此同時,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相悖的亞文化,卻以簡單直觀的方式刺激青少年的眼球,沖擊他們的大腦。與資訊科技流行前的世代相比,科技的便捷和自由,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導致錯誤的信息更易流傳,青少年對資訊科技的生存依賴,使他們受到錯誤信息的影響更大。

  再來是家庭文化自身包含的亞文化因子。家庭文化教育對青少年人格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離異、死亡或經常吵鬧等存在問題的家庭,孩子會因為愛的缺乏,產生認知缺陷和情感障礙;不少家長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識,只會運用充滿暴力強制或溺愛嬌慣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其后果是培植起青少年暴戾、沖動、破壞的欲望。

  青少年有異于懵懂的兒童,也有異于思維定式的成人,其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但是這種觀念尚未完全成型,隨時可能受到其他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他們具備一定判斷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不成熟。因此,對青少年的犯罪預防,我們可以選擇進行文化干預,即對青少年文化的產生、發展、變異過程進行一種管理和疏導。同時,對青少年開展社會化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加強步入社會前的心理疏導,加強挫折教育,學會正確應對社會生存壓力,使青少年對社會和個人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