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球队的数据对比/欧冠决赛直播哪里看/韩国足协杯/朱拉伊

社科院調查顯示:失業率遠高于人保部公布數據
2009-1-8


       中國青年報1月2日報道 2008年12月15日,中國社科院發布2009年《社會藍皮書》,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教授作為主報告者,解讀中國社會形勢并預測2009年社會熱點。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此后中國經濟開始較快增長。李培林教授也是在這一年開始參與第一本《社會藍皮書》的編寫工作,迄今已是第17本。李培林教授如何感受17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對于過去的2008年,他又有什么樣的看法?


  2008年12月26日,李培林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中國青年報:您從1992年就開始參與《社會藍皮書》的編寫工作,您對中國這17年來社會形勢變化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李培林:這些年來,每一年都會出現新的變化。但總的來說沒有一年有特別大的波動。而2008年是比較突出的,大事多,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出現的波動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有兩個數據我一直關注。一個是就業,17年中就業出現了幾次波動。1992年經濟出現了一個增長高峰,所以1992年到1997年之間,相對來說就業還沒出現非常嚴峻的局面。1997年到2003年因為國有企業改革減員增效,職工下崗現象比較突出,那個時期就業就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熱點。2003年以后由于經濟增長,就業市場相對穩定了。但是今年形勢突變,又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另一個是農民收入。農民收入也經過了一個波動。農民收入在1997年到2003年增長緩慢,平均年增長不超過4%。原因很多,比如說糧食價格和工業產品的價格相比,比較收益不斷下降。另外中國人多地少,每個家庭生產規模很小,全國平均0.5公頃土地,而其他國家平均幾十公頃、上百公頃,顯然我們沒有競爭優勢。這種小農經濟的操作,很難使一個農民達到中等生活的水平。2003年以后農民收入增長率逐年加快,到2007年達到近11年來的高峰,但今年跟去年相比估計又有所下降。中國青年報:您為什么一直關注這兩個數據的變化?有什么特殊的意義嗎?


  李培林:關注就業,是因為就業雖然涉及到的是勞動力人口這部分人,但是它對社會生活影響比較大。就業和經濟是聯系在一起的,經濟增長快,對就業的拉動力量也就比較大。但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也在降低,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所能帶動的就業人數在持續減少。我國勞動力人口多,就業壓力大,不能一味地強調用技術替代勞動,要多發展效益好、污染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第三產業比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多,但至今我國的增長方式還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導來推動。


  關于農民收入,十幾年前我們就在強調要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但讓農民普遍富裕起來的確非常困難。這是我們走向現代化的一個坎。現代化有各種指標,但農民普遍富裕起來,是一個標志性的指標。我們已經實行了取消農業稅、糧食直接補貼、種子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措施,但恐怕還是要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兼業機會,使更多的農民能夠從土地以外的工作獲得收入,這么多農民在這么點土地上討生活,是難以普遍富裕起來的。


  中國青年報:在最新發布的2009年《社會藍皮書》中,哪個數據最令您感到意外呢?


  李培林:失業率。當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城鎮就業登記失業率是4%左右,但是我們2008年全國調查出來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是9.6%,這就有些差異了。


  實際上,這十幾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一直是有差異的,通常是后者高于前者。當就業市場相對平穩時,這兩個數據接近,就業形勢不好時,兩個數據就會有較大差距。因為我們的失業保險不是覆蓋全部城鎮職工的,比如沒有參加失業保險的農民工,失業后就難以被統計在內。這次城鎮調查失業率遠高于城鎮登記失業率,說明就業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另外就是農民收入的增長沒有較大幅度下降。我原來以為隨著城鎮收入的下降,農民收入也會有一個較大幅度的下降。但現在來看,農民收入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少。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因為2008年是個特大豐收年,二是因為農業生產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


  這次國際金融風暴對我國經濟景氣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經濟景氣對企業利潤和就業的影響,可能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下降的最大影響因素。這種下降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對失業人員、農民工返鄉人員、企業減薪放假人員的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影響。對這些人,應當有一些特殊的扶持幫助政策。

中國青年報:請您用一個詞來概括2008年的中國。


  李培林:簡單地只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變”。一年之內形勢變化非常大,包括國際、國內的經濟態勢、物價、就業等等,不可預料的影響因素多。我國在這樣復雜的形勢下,能夠把握大局,沉著快速應對,這是2008年的一大亮點。


  中國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關口。2008年既是改革開放30周年,又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奧運會在亞洲國家舉辦只有三次,前兩次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和1988年漢城奧運會,均被視為這兩個國家經濟走向現代化的標志性事件。北京奧運會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高速增長后,繼續前進的一個新起點。


  中國青年報:那么,您覺得2009年中國發展要注意哪些問題?


  李培林:難以預料的因素多了,這些因素本身對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應該密切關注經濟社會形勢各個方面的變化。從社會方面來看,我想要注意三點:


  一是千方百計穩定就業市場,在非常時期采用一些非常措施,保障和促進就業。要充分認識到,保就業就是保民生、保穩定。實施大規模的返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鼓勵回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和自謀生計。減少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稅收,提供優惠的小額創業信貸,減免自我雇傭者的經營稅費。要繼續深化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樹立新的就業觀念,為大學生創業和自謀職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應當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制度,對具有志愿服務經驗的大學生,國有部門用人應當優先聘用。高等教育也要根據就業結構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進行教學體制的改革。


  二是千方百計擴大內需,更多地依靠刺激和擴大內需來推動我國經濟增長,逐步扭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重不斷降低的趨勢,增加和改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確保農民的增產增收,加大對生活困難群體和低收入群體的扶持力度,穩定和增強城鄉居民的消費信心,繼續推進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我想也可以普遍采取消費券的辦法,這比提高一部分人貨幣收入更能有效地刺激最終消費。過去我們一遇到經濟不景氣,消費市場就會低迷,老百姓普遍產生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儲蓄利率降到接近零老百姓還是去存錢,于是國家大量發行國債,以財政赤字為代價負債大規模投入,但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又容易使資金沉淀,難以對最終消費產生影響。我們這次要爭取走出這樣的怪圈。


  三是提高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財政能力,保證基層社會的穩定。近幾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但相對而言,縣鄉兩級財政仍然比較薄弱,有的甚至非常困難。基層政府肩負著稅收、計劃生育、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重任。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薄弱,不僅影響到基層建設,也容易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影響社會穩定。因此,要重視充實基層財力,完善基層公共財政保障機制,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提高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把建設服務型政府落實到基層。


  在經濟調整時期,利益格局的變動更容易誘發一些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也容易形成影響廣泛的新型社會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要創新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健全把問題解決在基層的機制,發揮工、青、婦和各類社會組織參與調節社會矛盾和勞動爭議的作用,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普遍開展社會志愿者活動,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努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