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金婚風雨情》屬于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作品。說它是為年青人拍攝的,是因為可以引發當下不少陷于物質與精神、感情與利益沖突的年青人思考:有沒有真正純潔的愛情?有沒有真正“執子之手,與之偕老”的持久的婚姻?說它是為老年人拍攝的,是因為經過50多年的愛情、婚姻的磨煉,老年人愿意借此反思自身,品味總結走過的人生歷程。
作品的可貴之處在于不是孤立地而是在社會的風雨中寫愛情、寫婚姻。愛情、婚姻是文藝創作中的永恒題材。優秀的愛情、婚姻題材的創作,都是與特定的社會、歷史生活相聯系的。因而,愛情、婚姻題材創作的水準與價值,便不能不看它蘊涵、折射、反映了多少社會、歷史的內容,并達到了怎樣的深度。
僅僅以耿直、舒曼的五六十年代愛情、婚姻的初始為例,我們就看到了時代的矛盾性。我們鼓動起了英雄的崇拜,但我們并沒有對英雄的愛情選擇給予充分的尊重。時代激情的背后,隱藏著悲劇性。及至“文革”,舒曼被批判,被下放,受盡屈辱。耿直追隨舒曼,也下放到了干校。在那里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荒唐與荒謬,它可以把忠誠誣為反動,把知識誣為罪惡;但我們也看到了時代的公正,正是這些被誣的干部與知識分子,都在嚴峻的考驗中,證明了自己對黨與人民的忠誠;而農村群眾對于知識、技能的渴求,也證明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并不是輕易可以打倒。
此后的人物關系與矛盾沖突中,我們也看到了諸多豐富而深刻的社會內容。然而它們更多蘊藏在人物的性格、行為上,需要我們去細細地體察。
《金婚風雨情》的最為動人的筆墨,還是對于耿直與舒曼的愛情描寫。耿直對于舒曼的愛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的愛,那就是它是不顧一切的愛,是無私忘我的愛,是永不變心、永不放棄的愛。為了這一個“愛”字,耿直放棄了軍中的職務與成為將軍的理想,引來賞識他的軍長的怒罵。為了這一個“愛”字,他可以在“文革”中放棄被“解放”、被“結合”,追隨愛人去五七干校摸爬滾打、吃苦耐勞。為了這一個“愛”字,他可以放下大男子主義的架子,甘為愛人做后勤,使舒曼可以在業務上進步,終于寫出了有影響的科普著作。
作為耿直的“愛”的感應與回饋,舒曼同樣也把深切的愛給了耿直。為了盡到妻子為家庭承擔的責任,舒曼放棄了第一批去蘇聯進修的機會。同樣為了一個“愛”字,舒曼不愿讓人感到她拖了耿直的后腿而更刻苦地鍛煉自己,更嚴格地要求自己,以致懷孕早產,幾乎死去。為了這一個“愛”字,她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家務,還悉心照料耿直的父母,幾乎放棄了自己專業上的更高的追求。也正因為如此,這一對表面上看來并不般配的夫妻,爭吵不斷,卻能一路走來,直至金婚;而且是愈到晚年,情意越來越濃,內蘊越來越深,相融越來越洽。其中的關鍵正是一個“愛”字。
耿直這一形象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創作者在多種人物關系與多種藝術情境之下寫出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他尊重軍長,卻不借此利用關系往上爬。他鄙視同事楚建的“實用主義”,卻能給予充分的理解與諒解。他與幾位女性都有親密的接觸,但都沒有超越同志、友情的舉動。他對季誠,可謂又愛又恨。愛的是他的才干與品德;恨的是他心中永遠裝著舒曼,而舒曼心中也永遠裝著他。但耿直的可愛可敬在于他并沒有心懷嫉恨,對其打擊報復。相反,他信任季,尊重季,理解季,賞識季,不但與之成為朋友,而且力薦季擔任副局長,以至局長,接了他的班。
寫愛情、婚姻的電視劇,常常容易膠著于愛情、婚姻本身而無暇旁顧。能在專注愛情的描寫中,把筆觸,鏡頭擴展到主人公的“社會關系”上,不僅意味著創作者視野的開闊,也意味著他們對主人公性格的刻畫達到了一個新的廣度與深度。由此,我們看到的耿直,不僅僅只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他帶著時代的風雨,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同時,在他的身上,也有許多屬于未來的東西。在耿直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藝術家追求真實、追求超越,追求在真實的基礎上,灌注進永恒的理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