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內貸款轉讓業務快速增長的現狀,央行意圖通過建立全國性貸款轉讓平臺加強對貸款轉讓的監管
9月財務公司在新增信貸中的占比迅速增加,加大了市場對財務公司承接銀行貸款轉讓的猜測。與此同時,央行也意圖通過建立全國性貸款轉讓平臺加強對貸款轉讓的監管力度。
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針對國內貸款轉讓業務快速增長的現狀,央行有意用未來三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全國性貸款轉讓市場,以提高信貸資產流動性,同時加強對金融市場的有效監管。
“9月末,央行和幾家銀行開了個會,想建立一個平臺,可能會放在外匯交易中心下面來做,應該會借鑒銀行間債券交易系統來設計。”一位知情人士向《財經》記者證實。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現在的貸款轉讓市場,一方面缺少統一的平臺來管理,導致交易成本比較高;另一方面,市場內主要以銀行為主,缺乏機構投資者,風險還在銀行系統內。加之合同文本、法律法規不夠完善,限制了市場的健康發展。
“現在這塊市場暫時還起不來,銀行主營業務收入是存貸款息差,所以轉讓貸款的需求有限,資產轉讓并不多。” 一位銀監會內部人士表示,相較于每年新增貸款的總量,貸款轉讓的數量還是比較小的。
國內貸款轉讓始于1998年,2002年信貸資產轉讓業務正式開展。七年的時間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保守估計,2008年的信貸資產轉讓交易額達8000億元左右。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額為4.91萬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要建立全國性貸款轉讓市場還面臨一些技術性問題。如銀行為了防止客戶流失,會要求交易主體增加保密義務,但同時推高了交易成本;另外,各家銀行還面臨著內外部對貸款評級標準不一致帶來的問題。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相較貸款轉讓市場剛起步時,現在參與其中的機構類型已相對多元化。2007年,在長三角地區,財務公司在貸款轉讓市場份額占比達到14%,僅次于股份制銀行(46%)排在第二。
9月,財務公司新增貸款約870億元,占當月金融機構信貸總量的近17%,環比增長642億元,成為僅次于四大行的貸款投放主體。市場人士猜測,委托貸款增加和承接銀行貸款轉讓或是主因。
今年,在經歷了上半年貸款超高速增長之后,盤活貸款存量均成為各銀行下半年著手解決的重要問題。這既是化解前期貸款集中暗藏風險的需要,也是騰挪貸款空間的必要準備。
10月20日發布的民生銀行三季報顯示,報告期內,該行在控制貸款總量的同時,加大對貸款結構的調整。截至9月末,該行貸款總額為8935.43億元,較6月末的9039.34億元下降明顯。
一位銀行內部人士透露,按債權人完全轉移與否來分,貸款轉讓通常分為買斷型和回購型兩種模式。其中買斷型模式是指通過協議轉讓,債權人由出讓方轉讓為受讓方,借款人轉向受讓方承擔還本付息的義務;回購型模式是指轉讓雙方協議轉讓信貸資產的同時,出讓方承諾在約定的日期向受讓方無條件購回該項信貸資產,債權人不發生轉移。
另外,為應對信貸規模調控,近年來出現了其他變異的回購型交易方式,如雙買斷、買斷+轉出方還款責任擔保+轉出方贖回期權等(此類交易方式是不在轉出方表內反映的回購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