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維之一: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重占有還是重生存?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什么,雖然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是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或企業利潤最大化。簡而言之,傳統觀念下的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是重占有的,企業只有越來越多地占有物質財富,才算是成功的,才更有價值,才更有社會地位。如果企業理財戰略不以占有更多的財富為目標,那么其生存也就一文不值。應當說重占有的企業理財戰略目標并不是最佳的選擇,雖然現實經濟生活中人們普遍重占有。筆者傾向于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應當是重生存,即使企業更健康地發展、運轉下去。如果把企業看成一個有生命的結構的話,只有通過健康地發展才能生存下去,只有變化才能存在。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所固有的特性就是使企業更好的成長和變化。單純地占有無助于企業健康地成長和變化。重生存才能和諧一致,才能更好地發展。在以利潤為取向的社會,企業理財戰略目標—般是重占有的,這是和私有制密切相連的。事實上—個重占有的社會,其弊端是很多的。—個只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很難說是—個理想的企業。社會主義企業本質上應該是重生存的,應該是為全社會、全體人民的健康發展服務的,而不是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戰略目標的。其實傳統企業理財理論是建立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的,認為人是自利的,是重占有的。這—假設在一定時期是基本成立的,但它并不代表社會的發展方向,更不能成為企業理財戰略的理論基礎。社會人假設、人的全面發展假設早已出現。因此,企業理財戰略目標更應當建立在社會人假設、人的全面發展假設的基礎上,應當重生存,而不是重占有。
新思維之二:企業理財戰略思想——貧困還是富有?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是制定和實施企業理財戰略的思維成果,是完善企業理財戰略的精神資源。通過對中西方企業財務管理發展史,特別是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演變的深入研究,令人遺憾的是,企業理財戰略思想還是比較貧困的。理由如下:(一)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單一性。翻開各種財務管理教科書,很少有專門介紹企業理財戰略的,雖然國內有少數學者以企業理財戰略為題出版過專著,發表過論文,但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單一性的格局并未改變。各種財務管理教科書中也零星介紹—些企業籌資戰略、投資戰略、資產組合戰略、收益分配戰略等,但其指導思想只有一個,即如何實現“最大的收益”,即重占有,輕生存,似乎只有先占有了,才有可能談生存。(二)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層次性仍然較低,并未上升到經濟學的,特別是哲學的高度。企業理財戰略思想應該是各種經濟學、管理學觀點的具體體現,應該上升為理財哲學。但現在許多教科書所介紹的理財戰略似乎只是某一種經濟學的思想,并不能體現各種經濟思想,更沒有從哲學的高度,從人性的高度去加以認識和總結。因此,企業理財戰略思想的層次性仍然不高,其內容也顯得比較蒼白。(三)企業理財戰略忽視了對人的重視和研究。教科書上講到企業理財戰略時,實際上就是假設制定企業理財戰略的決策者們是純粹經濟動物,他們的目標就是如何去賺錢,如何去實現低成本、高收益。他們把其他人也看成是經濟動物。不需要去研究豐富多彩的人群及員工的動機,不去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更看不到制度變遷的可能性及人的創造力。企業理財戰略關注的是資金、成本、收益等財務指標,很少關注人力資源及人本身的生存質量,人并沒有成為企業理財戰略關注的熱點問題。四、企業理財戰略思想只重視價值分析,不重視行為分析。我們不幸地發現,所有有關企業理財戰略的教材,在介紹企業理財戰略時,都陷入了純經濟的價值分析的誤區,忽視了理財戰略的本質對象是企業及人活生生的行為,而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改變企業理財戰略的結果和方向。
新思維之三:企業理財戰略是側重于戰術性還是側重于戰略性?戰略應該是和市場、社會、人聯系在—起的,是市場、社會和人的變遷導致競爭、風險,從而影響企業理財戰略的需求。企業理財戰略是對市場、社會和人的—種積極反應,是降低企業生存風險的—種策略,它需要企業內部和社會各部門及社會有關部門及人士的支持。傳統的理財戰略側重于戰術性,僅僅對各種財務事項進行分析研究,忽視了市場、社會、人本身對理財戰略、戰術的影響,在假定不變的市場、社會和人的環境中,靜態地去分析各種籌資、投資及收益分配的戰術過程。整個企業理財戰略過程顯得平淡乏味,缺乏整體感和生動性,也缺乏其社會價值。企業理財戰略應該側重于戰略分析的同時進行必要的戰術分析。理財戰略應當以市場、社會和人為導向,使理財戰略真正上升為動態的、發展的、統領企業理財全局的導航系統。
新思維之四:企業理財戰略是分離于企業戰略管理還是融合于企業戰略管理?傳統的企業理財戰略理論給人—種“獨來獨往”的感覺,有自己界限分明的研究對象,有確定的戰略主體和分析手段,它是財務管理人員自己的事情,似乎與企業其他戰略問題無關。其實企業理財戰略是無法從企業戰略中分離出來的;它是企業戰略的—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必須融合于企業戰略管理才有前途。只有當企業理財與其它管理戰略相配合,相融合時,企業理財戰略才能得到企業管理當局、企業其它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的認同,也只有當理財戰略得到企業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時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因此,企業理財戰略切忌工作本位化、獨立化。
新思維之五:企業理財戰略是重最優化決策還是重較滿意決策?傳統企業理財戰略理論在論述戰略決策時往往強調決策的最優化,無論是籌資戰略,還是投資戰略、成本戰略,利潤戰略、分配戰略,要求企業從方案初選、論證、終選都要按照最優化原則辦事,選擇所謂最優方案。各種戰略決策方法也是按最優化原則設計的,就連風險衡量與計算也充滿了最優化思想。其實“最優化”的提法本身就不夠科學。按照哲學的基本原理,任何事物發展都是相對的,并無絕對的最優化,有利也必然有弊,你按某一指標實現了“最優化”,從另—個方面來看,也許很糟糕。其實真正的企業理財戰略決策是選擇決策者較為滿意的方案。著名管理學家西蒙認為,選擇滿意的決策方案,“則是在不同方向上簡化真實情景,它保留了較多的真實情景細節,但試圖做出滿意的決策,而不是最優的決策。”其實決策者為了進行所謂的“最優決策”,往往要大刀闊斧地簡化真實世界的情景,使之達到決策者能夠處理的地步。這種最優化決策的結果本身就是令人懷疑的。
新思維之六:企業理財戰略是重經濟還是經濟與文化并重?傳統的企業理財戰略理論在討論問題時,主要是站在經濟的角度來分析說明的,強調的是經濟上的最優化,很少結合文化來論證,其實這是很片面的。從七十年代開始,西方企業開始重視戰略管理,企業理財戰略也越來越被人們看重。到了八十年代,人們開始崇尚企業文化管理理論,用價值觀來管理企業。企業理財戰略如果忽視文化環境的研究與分析,不但沒有特色,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大大降低。筆者認為企業理財戰略應當經濟與文化并重,在系統的經濟分析的同時還應當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企業理財戰略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是根植于一種文化、價值觀、習慣和觀念之中,根植于政府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的科學,企業理財戰略受到——而且也應該受到——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理財戰略又影響企業、社會和文化。
新思維之七:企業理財戰略認識上的—些誤區。有人認為在市場經濟下,企業理財戰略應當被利益驅動,搞爾虞我詐是可以理解的;搞投機,鉆政策空子,善于避稅是精明的表現;認為國家的宏觀調控是多余的,企業理財戰略應當有充分的自由;認為要在市場經濟中獲勝,應當舍得花錢造輿論,做廣告,樹金字招牌,甚至不惜做假廣告以提高所謂的知名度。有人認為企業理財戰略就是在流通領域搶天下,把全部心思放在擴大收入上,忽視生產、質量和管理;如此等等。其實上述企業理財戰略的價值觀是錯誤的,鼓吹的是惟利是圖,有損國家、社會利益,有損精神文明建設,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企業任何理財戰略都應當在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展開,應當明是否,講正氣,有原則。企業理財戰略學說作為社會科學的—部分,所關心的無一例外的都是人類對其環境的行為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如果企業理財戰略學說本身是以錯誤的理論為基礎的話,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將是有害的。
新思維之八:關于企業理財戰略主體的—些思考。按照企業理論的—般常識,企業可以分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制企業。獨資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是業主本人,合伙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是合伙者群體,公司制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是以董事長和總經理為代表的管理階層。對前兩項似乎已經沒有什么疑義。對公司制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的看法還有分歧,即公司的出資者或投資者集團能否成為企業理財戰略主體?我的看法是要看投資者與經營者的關系,以及投資者的談判能力及國家的法律政策。投資者可以采取各種策略(也是一種理財戰略)去激勵和約束經營者的財務行為,可以在企業重大理財戰略方面最后表態。因此,投資者集團有時就是企業的理財戰略主體。至于經營者能否成為企業理財戰略主體,也要看經營者的力量是否能左右企業的局面,以及國家的法律政策。經營者可以擁有一定限度內的財務決策權,但他們還是以執行公司的重大財務戰略為己任的,不應當成為企業理財戰略的主體。有人把誰擁有財務決策權看成是理財戰略主體的標志,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因為財務決策權是分層次的,有出資者財務決策權,有經營者財務決策權,有財務經理財務決策權,還有其它部門經理及管理人員的財務決策權。如果他們都成為企業理財戰略主體,不但道理上說不通,事實上也不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