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問題不僅涉及政策公平,背后可能還有腐敗。
12月15日《華夏時報》披露,北京存在”花錢買購房資格”的現(xiàn)象,價碼低時有3萬元,高的時候是6-7萬元,在廣州,花錢獲得購房資格的現(xiàn)象同樣存在。
“花錢買購房資格”,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意味著限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遭架空。最近,一線樓市再掀漲價潮:新盤提價、二手房漲價,這些漲價現(xiàn)象的背后是否與“花錢買購房資格”有關?公眾很想知道答案。
這種花錢辦購房資格的現(xiàn)象,至少有三種可能:
其一,辦理虛假納稅社保證明來購房。有的是中介機構為想買二手房的外地客戶代辦納稅社保證明,開發(fā)商也會為一手買家“辦證”指路。盡管有一定風險,但也有不少冒險者。其二,通過各種關系辦理真實的社保證明,據(jù)說有專門代辦公司,也有“行價”。其三,某些地方部門有意放松限購,允許一次性補齊社保。
不管怎么說,這三種情況都損害了政策的公平性。這是因為,無論是“國十條”中的限購規(guī)定,還是地方限購令,所設定的限購條件如完稅證明、社保證明等,對每個人應該都是公平的,在統(tǒng)一的限購政策面前,不應該出現(xiàn)花錢就能獲得購房資格的現(xiàn)象,因為這會讓限購政策喪失公平性。
眾所周知,由于戶籍人口和非戶籍人口的待遇不一樣,限購政策的公平性本來就遭遇質(zhì)疑。而花錢就能拿到購房資格,無疑,讓這項政策更加不公平。因此,如果限購政策繼續(xù)實施,就應該堵住各種政策漏洞,讓每一個購房人擁有公平的購房機會,而不是由金錢來決定購房機會。
“花錢買購房資格”說法長期在網(wǎng)絡和坊間流傳,此次又有媒體進行了調(diào)查報道,對此,需要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不僅涉及限購政策公平,背后可能還涉及公務人員的瀆職腐敗,所以有必要進行徹查。據(jù)報道,“花錢買購房資格”,在二手房交易中尤為嚴重,所以建議相關部門將此列為查處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