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1日,“融資昆明第二屆中小企業融資項目對接會”舉辦。作為本次對接會的嘉賓之一,云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蔣冠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不在于資金缺乏,而是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渠道不通暢,這種不通暢既包括雙方信任、風險收益不對稱以及信息缺失等問題,也包括企業和金融機構交流不順暢的原因,企業向金融機構尋求資金時往往只說自己企業“方言”,不去表述金融機構想知道的專業信息,這就會導致了融資失敗。
昆明日報:為什么中小企業融資會這么困難?
蔣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大中型企業,中小企業更需要金融支持來維持生存和再發展,但是我們發現金融機構往往更愿意把金融資源配置給大中型企業,從而使得中小企業得到的金融支持和他們的經濟和就業貢獻度相比不成比例。從風險規避和規模效應方面來說,金融機構的選擇有其內在的邏輯,因為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3-4年的時間。
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世界性難題,不僅僅是在中國,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昆明日報: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是融資難仍然是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您認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源在哪里?
蔣冠:目前,中國已經從資本短缺進入資本富裕時代。從資本供給和需求角度來說,中小企業融資應當不是問題。但是我們發現,一方面是大量資本被閑置,另一方面是大量中小企業望眼欲穿等待資本入注。雖然社會不差錢,而且很多優質中小企業還得到各路資金渠道的追捧,但是更多的中小企業苦苦等待并難以突破融資瓶頸的局面依然還在繼續。那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我覺得還是融資渠道的問題,而這又與中小企業成長邏輯中的關鍵點密切相關。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背后,必定是關鍵的成長邏輯的缺失。為什么我們的金融機構不愿意給中小企業注資?主要還是看到了風險收益比的不對稱,而這種不對稱就來自中小企業成長邏輯的缺失。中小企業成長邏輯包括行業定位及商業模式、發展戰略及執行框架、公司治理及管理提升、產業經營及價值鏈管理、資本運營及融資促進、財務管理及風險防范、開放總結及趨勢把握等多個方面。企業成長邏輯的每一方面,對應的反面就是發展瓶頸。融資難的中小企業都會或多或少地涉及到這些發展瓶頸。
中小企業要想順利實現融資,應該首先從企業自身出發,完善企業成長邏輯,這包括找準行業和市場定位,建立成熟的商業盈利模式,健全企業財務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等方面。可以設想一下,當一個定位準確、管理完善、財務清晰、未來發展規劃合理的中小企業提出融資要求的時候,我們的金融機構在技術操作層面是不可能拒絕的。中小企業練好這些內功,就是在幫助金融機構規避風險。
另一方面,好的金融生態會促進融資供給和融資需求之間的高效率匹配,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家群體、行業協會等社會各界也正在著力配合和共同促進以改善融資環境。
昆明日報:中小企業家如何向金融機構提出要求,才能順利實現融資?
蔣冠:首先,融資是信用(信任)的賦予,而信任很難打折的。只有得到對方百分百的信任,別人才有可能給你投錢。信任來自哪里?就是來自你企業自身的建設。
我們知道,金融機構運行的原則是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當你在向金融機構提出融資要求時,需要讓對方看到企業的升值空間和發展前景,同時盡量幫助金融機構規避風險。這就涉及到融資的溝通技巧問題了。融資的過程其實就是商業語言的準確表達、溝通和合作。即使再好的項目和企業,也不能只靠方言去溝通。
昆明日報:很多中小企業剛剛起步,它的成長邏輯尚未形成或者還不成熟,它們怎樣實現融資?
蔣冠:很多剛成立不久的企業或者是發展前景有限的企業其實也可以實現融資,至少是可以小規模融資,或者先從第一步開始。融資是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過程,需要務實、謹慎的態度,不能急功近利,中小企業融資必須與企業的經營現狀相聯。不是融的資越多越好,這就好比一個饑餓的人不能吃太多是一個道理。自然界循序漸進的道理,適合于多數企業過去或未來的成長經歷。 實習記者白義俊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