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典型的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但2005年以來,隨著“國九條”和監管層一系列支持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政策的落實,銀行儲蓄分流和直接融資比重上升的趨勢日益明顯,我國金融脫媒的步伐正日益加快。
投資者和融資者不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而直接以股票、證券、保險、基金等形式,進行資金交易的金融脫媒趨勢進一步加速。管理層也做出了這樣的判斷:從全球金融業發展的趨勢看,金融脫媒現象的產生,是金融市場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
在金融脫媒這一階段,由于實際利率為負,資金過剩刺激著以股市為主的資產價格上漲并帶來巨大財富效應,銀行儲蓄資金出于逐利角度,必然會被吸納到股市中。而隨著銀行資金的逐步流失,企業也慢慢傾向于通過資本市場而并非傳統的信貸通道來獲取資金。而目前中國股市正好處于這一階段中,考慮到直接融資占全部融資的比例依然較低,銀行儲蓄依然龐大,金融脫媒的過程還在進行之中。
金融脫媒是金融體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從居民的角度來看,金融脫媒表現為家庭金融資產構成從以銀行儲蓄為主轉為以證券資產為主;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金融脫媒表現為更多的企業選擇通過股票、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因為活躍的資本市場將大大降低融資成本和財務風險。當前資本市場的繁榮正使得金融脫媒成為銀行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和危機,在股市財富效應和實際利率為負的刺激下,未來將有更多的居民儲蓄離開銀行體系流入股票、基金等資產領域;與此同時,直接融資渠道的暢通也將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面對金融脫媒這個不可扭轉的趨勢,國內商業銀行也在做出相應的對策,在確保傳統業務收入的基礎上,零售業務、資本市場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如今都在迅速發展。
而證券和保險這兩個子行業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也是受益匪淺。2006年以來的牛市極大地增強了我國國居民的理財意識,這一效應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傳遞并引發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壯觀的理財熱潮。
在這種背景下,證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從以傭金為基礎向以費用為基礎的轉變使證券公司的角色定位、盈利來源、盈利的穩定性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金融服務收入成為最主要的盈利來源。雖然創新業務和國際業務還短期內還不能成為我國證券公司主要的盈利來源,但證券公司盈利模式轉型和業務國際化的序幕已經拉開。
金融脫媒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虛擬經濟泡沫的產生:短期內,脫媒為股市提供了充沛流動性,在實際利率無法提高的情況下,收入上升只能促使居民對權益投資進行更熱烈地追捧,但過度投資仍能刺激凈資產規模膨脹,這使得企業利潤總體規模繼續膨脹,并掩蓋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滑的本質。最后,如果資金提供方缺乏對投資的風險監控,大量資金與投資收益可能來自虛擬的股權投資,并造成盈利的泡沫。這方面典型的代表就是上市公司之間的互相持股造成的收益的急劇增長,而這種現象造成的后果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此外,為應對金融脫媒而推出的大量金融衍生產品,在實體經濟風險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無限放大并釋放這些風險。
所以,為了順應金融脫媒的發展趨勢,我國資本市場在加快制度創新步伐、不斷增強競爭實力的背景下,本文開篇講到的金融衍生產品以及股市的潛在風險都值得管理層和投資者提高警惕。 (閆立良)
來源:證券日報 |